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AA制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讓人窒息。
90年代初,我們買了第一套房子。
房款當然是AA制,各付一半。
但是問題來了:房產證上寫誰的名字?
最後我們決定寫兩個人的名字,各占50%的產權。
連律師都覺得我們這樣的安排很少見。
裝修的時候,每一項開銷都要仔細商量。
買地板磚,他要便宜的,我要質量好的,最後我們妥協選了中檔的,費用各付一半。
買家具也是如此,每件家具的價錢都要在帳本上記錄,確保分攤公平。
有一次,我想買一台洗衣機,價格比較貴。
宋志遠說:"既然你想買更好的,那超出預算的部分你自己出。
"
我當時很生氣:"這是我們共同使用的家電,為什麼要我一個人承擔超出的費用?"
"因為是你的要求更高。
"他理直氣壯地說,"如果按照我的標準,買便宜的就行了。
"
類似的爭論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發生。
買什麼品牌的牙膏,選什麼價位的餐具,甚至連買菜時選擇哪個攤位,都可能引發關於成本分攤的討論。
孩子們上學後,教育費用成了新的計算難題。
除了學費要各付一半,課外班的費用也要分攤。
宋晨想學鋼琴,宋悅想學舞蹈,每個月的學費都要在我們的帳本上詳細記錄。
有一次家長會,老師說希望家長能夠多陪伴孩子,多參與孩子的學習。
我提議給孩子們買一些課外書,宋志遠的第一反應不是考慮買什麼書,而是問:"大概要花多少錢?
我們怎麼分攤?"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婚姻已經完全被這種計算模式綁架了。
我們考慮任何問題的第一齣發點都是成本分攤,而不是感情或者需要。
更讓我難受的是,宋志遠似乎很享受這種生活方式。
他經常對別人說:"我們家從來不會因為錢的問題吵架,因為一切都很公平。
"他覺得這是我們婚姻成功的秘訣,但是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我們婚姻問題的根源。
我開始懷疑,這個和我同床共枕的男人,到底是愛我的,還是只是把我當作一個分攤生活成本的合作夥伴?

第五章:沉默的抗爭
進入2000年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在一些小事上進行無聲的抗爭。
比如,我會偶爾多買一些菜,然後不向宋志遠要錢。
當他問起的時候,我就說:"忘記了,下次一起算吧。
"但是下次,我會故意不提這件事。
再比如,我會給孩子們買一些小禮物,價格不貴,但是不記在帳本上。
當宋志遠發現的時候,我就說:"這是我自己想買的,不用分攤。
"
這些小小的"違規"行為,在別人看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對於習慣了AA制的宋志遠來說,卻是不可理解的。
他會皺著眉頭問我:"為什麼不按規矩來?
這樣帳目就亂了。
"
"偶爾亂一下也沒關係啊。
"我總是這樣回答。
其實,我內心深處是希望他能夠主動打破這種模式的。
我希望有一天他會說:"我們別再這樣算帳了,一家人這樣生活太累了。
"但是他從來沒有這樣說過,反而對我的"違規"行為越來越不滿。
2003年,我生了一場大病,需要住院治療。
按照我們家的規矩,醫療費用仍然要各付一半。
但是這次的費用比較高,總共花了將近兩萬塊錢。
在醫院的時候,我看到其他病人的家屬都是一個人去交費,沒有人像我們這樣還要分開計算。
有個病友的老公對我說:"你老公真夠細心的,連住院費都算得這麼清楚。
"
我苦笑著說:"這是我們家的習慣。
"
但是心裡卻在想:這真的是細心嗎?
還是太過冷漠?
出院的時候,護士給我們結算總費用。
宋志遠拿出計算器,認真地計算著我們各自應該承擔的部分。
我看著他專注計算的樣子,心中湧起一種深深的悲哀。
"志遠,我們能不能......"我想要說什麼,但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能不能什麼?"他抬頭看著我。
"沒什麼,我們回家吧。
"
我知道,即使我說出心中的想法,他也不會理解的。
四十多年的習慣,怎麼可能輕易改變?
但是從那以後,我開始有了一個想法:既然他這麼喜歡算帳,那我就讓他算個夠。
第六章:轉折的信號
2010年,我們的婚姻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雖然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
那年春天,宋志遠的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小問題。
血壓偏高,血糖也有些異常。
醫生建議他要注意飲食,多運動,定期檢查。
按照我們家的規矩,他的醫療費用當然還是要各付一半。
但是這次,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他在計算費用的時候,手有些顫抖。
"你沒事吧?"我問。
"沒事,就是有點累。
"他說。
但是我發現,他開始變得比以前更加計較小錢。
以前我們的帳目如果有幾塊錢的誤差,他通常會說算了,但是現在連幾毛錢的差異他都要弄清楚。
有一次,我們去超市買菜,結帳的時候發現比預算多了3塊錢。
以前他可能會說這點小錢不用計較,但是這次他堅持要查清楚多出來的錢是什麼。
原來是我多買了一袋鹽,2.5塊錢。
"這袋鹽不在我們的購物清單里。
"他說,"如果你想買,就從你的錢里出。
"
我看著他認真的樣子,心裡湧起一種複雜的情感。
這個男人是我的丈夫,我們共同生活了快三十年,但是為了2.5塊錢的鹽,他可以這樣認真地跟我計較。
"好,我出。
"我說。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我突然意識到,宋志遠變得更加計較,可能不是因為他變得更小氣了,而是因為他對未來有了某種擔心。
他是不是在擔心自己的身體?
是不是在擔心以後的醫療費用會很高?
是不是在為將來做準備?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擔心,他也沒有和我分享過。
我們的交流永遠只限於帳目的核對,從來不涉及內心的想法。
2015年,宋志遠的身體問題變得更加明顯。
他開始經常去醫院檢查,每次的費用都要嚴格按照AA制分攤。
我們家的醫療開支帳目變得越來越厚。
有一天,我在整理這些帳目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最近幾年,他的醫療費用明顯比我的高,但是在分攤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要求我少承擔一些。
這讓我感到很困惑。
按照我們家的規矩,個人的醫療費用應該個人承擔,共同的家庭開支才需要分攤。
但是這些年來,他的醫療費用一直按照共同開支來處理。
這是他的疏忽,還是有意的安排?

第七章:積蓄的秘密
2018年,我開始暗中調查我們各自的財務狀況。
這聽起來很荒謬,夫妻之間居然要"調查"對方的財務狀況,但是在我們家,這確實是必要的。
四十年的AA制生活,讓我們各自的財務完全獨立。
我知道我自己有多少存款,但是對宋志遠的財務狀況卻一無所知。
偶爾我會好奇,以我們差不多的收入水平,他應該有多少積蓄?
那年年底,我們去銀行辦理一些業務。
在等待的時候,宋志遠接到一個電話,內容好像和投資理財有關。
我聽到他提到了一些數字,但是不太清楚具體情況。
"你在做理財?"我好奇地問。
"嗯,有一些定期存款和理財產品。
"他簡單地回答。
"收益怎麼樣?"
"還不錯。
"
這樣的對話在我們之間很常見,點到即止,從不深入。
我們對彼此的財務狀況都保持著一種禮貌的距離。
但是那天晚上,我開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宋志遠的身體真的出了問題,我需要知道我們家的真實財務狀況。
不是為了占有他的錢,而是為了做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