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兒女常打電話讓父母別干農活,又不給錢,走時還大包小包
在農村,有一種現象很普遍:兒女們背井離鄉,在外地打工,時不時給父母打回去電話,叮囑他們不要干農活了,說干農活又累又掙不到幾個錢。
兒女一邊嘴上念叨著心疼父母,讓父母好好休息,好好享福,不要再去干吃力不討好的農活,卻又一邊不把父母接到身邊,每個月也孝敬不了多少生活費,甚至有些兒女還把孩子丟下老家,讓父母幫忙養。
即便如此,兒女每次逢年過節回老家,兩手空空地回來,卻又滿載而歸地回去。兒女一邊推拒嫌棄土特產上不了台面,一邊又不停扒拉父母種的菜、養的雞、腌的臘肉臘腸和臘魚。
如此現象背後,無非隱瞞著幾個扎心的原因。

01 口頭孝順,卻沒有實際孝順
遠香近臭,距離產生美。兒女長年累月在外地工作,見不到父母,自然就會想念父母。
每次一打電話回去,就聽到父母在干農活,兒女就會有一種擔憂,總會勸父母少幹些農活,家裡又不是窮得揭不開鍋。
很多兒女總是順手一說,只是流於表面的口頭孝順,卻沒有半點實際孝順。
比如說,父母生病住院,兒女能請假回來照顧嗎?父母缺衣少食,兒女能及時察覺並給足父母物質安全感嗎?
在外地打工的兒女,既不想被人罵不孝,又不想真的把父母接到身邊,徒增麻煩和矛盾。

02 子女害怕被打臉,卻又對父母現狀無能為力
現在願意留在老家生活和種田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
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寧可在外面每月掙3000塊錢,也不願意回老家種田掙5000。更何況,種田也掙不到5000塊錢。
年輕人不願意自己種田,也不願意父母去種田。因為在他們看來,但凡家裡有點經濟條件的兒女,都不願意讓自己的父母累死累活去種田。
只有經濟條件一般,卻又無力改變父母現狀的兒女,才不得不一邊說著讓父母別干農活,一邊卻又給不到父母多少錢。
也不是不想給,而是有些時候,各種壓力壓得年輕人喘不過來氣。
自己的小家庭都自顧不暇,自然也就顧不上被丟在老家的父母。

03 父母的愛心和子女的孝心碰撞,不拿不行
老一輩的父母,寧可走在田間地頭,也不願意閒散賴在家裡坐吃山空。
於是,只要自己還能動,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願意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農活。
比如種種田,種種果蔬,自己既能打發無聊沒盼頭的日子,也能讓子女回來時,能捎帶上家鄉的特產,記得住自己還有個老家。
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條件有限,收入有限,他們給不起子女昂貴的營養品,幫扶不了子女多少,只有用自己親手勞作收穫的瓜果補貼子女,安慰一二自己。
而子女為了父母的這份愛心,往往也不會拒絕。畢竟不要錢的白不要,哪怕自己不喜歡也不能當眾拒絕,會傷了父母的心。
對於長期在外地的子女而言,拂了父母的好意,是最大的不孝。
於是,在父母的熱情下,子女多數只能半推半就地把東西帶走。

04 父母子女缺乏有效的溝通
兒女以為勸父母保重身體,少干農活就是盡孝,卻不料父母缺認為兒女嫌棄自己年紀大了,老不中用了。
再加上,子女結婚成家後,也要顧及自己的家庭,絕大多數的子女都很難顧及到父母。
於是,父母不幹農活,不自己折騰點瓜果糧食,事事伸手跟子女要錢要東西,父母也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抬不起頭來。
子女雖然心疼父母,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沒錢的口頭孝順,註定只能流於表面,而不能落實在實際上。
農村父母基本都沒有退休金,沒有退休金的他們,只能靠不斷勞作來換取微薄的報酬。
子女勸多了,認為父母固執,也就不勸了,反正自己盡到了口頭孝順。
而父母聽多了,錢依舊沒到位,也就不抱希望了,只能繼續任勞任怨地勞作,儘量不打擾和麻煩子女。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為子女,真正的孝順,不是只在口頭上的勸誡一二,而應該落到實處。
父母生病住院,子女搶著出錢出力;父母缺衣少食,子女搶著接去養老;父母孤單冷清,子女搶著陪伴散心。
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只有今生,隨著父母的年紀越大,子女見父母一面就會少一面,直到父母紛紛去世,子女徹底成為孤兒。
這樣的悲涼,只有真正失去了雙親的人,才能真正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