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兒女雙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然而就我的人生經歷來說,根本和「幸」字不沾邊。
23歲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我嫁給了工廠里的廚師,隔年生下女兒,那個年代,家家都好幾個孩子,不想生都沒得躲,於是兩年後兒子出生了。
後來公司關了,我和老伴就在市場開了一家小餐館,每天起早到半夜,雖然忙得腳不沾地,卻也賺了些小錢,生活還算有滋有味。
一晃,兒女先後成家立業,有了孩子,我也從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如今已經在女兒家住了5年了。
周末那天上午,我特意在市場買了魚和雞,打算給外孫女做她愛吃的糖醋鯽魚和蒜香雞翅,這兩道算是我的拿手菜,一直很合外孫女心意。
可當我回來,看到客廳里坐著兒子一家三口,既感到詫異又覺得心裡堵得慌。
之所以詫異,是因為我和兒子一家已經5年沒來往了,說出來可能有人不信,5年來兒子連一通問候的電話都沒打過,更別說來看我了。
見我拎著幾袋食材回來,兒子喊了一聲媽便要起身接過我手中的東西,我沒理會,轉手遞給了女兒。

這要是放在以前,媳婦肯定蹦著高地和我理論,然而這次卻一改常態,坐在沙發上笑呵呵地看著我,不知道的,還以為失散多年的母女團聚了呢。
我不動聲色地進了房間,換好衣服後直接走向廚房,開始忙著張羅午飯,眼看外孫女就要回來了,可不能耽誤事。
不多會,孫子鑽進廚房,邊和我親切地打招呼,邊點了一支煙:「奶奶,做什麼好吃的呢?
幾年不見,您老身體可還行?
你是不知道,這麼長時間我可太想你的手藝了。」
我眉頭一皺,心想學什麼不好,非學你爸,到哪都是煙味,於是心中不悅便沒回應他的問候,只是告訴他別把煙灰弄得到處都是。
孫子一咧嘴,隨即掐滅煙頭:「我的親奶奶,我們都多長時間沒見了,天地良心,我可沒招惹您呀。
再說了,您大孫子這次來,可是有件喜事兒要和您分享的。」
見他這副沒正形的樣,我緩和了語氣問道:「你心裡惦記奶奶就好,甭嘴上說得好聽,說吧,有什麼喜事兒。」
原來,是孫子的婚姻大事有眉目了。

前不久,孫子攜禮拜訪了女方父母,兩家開始談婚論嫁,聽孫子的意思,這門親事應該八九不離十。
要這麼說,這確實是件值得慶賀的事,雖然兒子不爭氣,媳婦胡攪蠻纏,可孫子是無辜的,在有了人生歸宿之際能想起我這個奶奶,我內心頓時敞亮了不少,也替他感到高興。
孫子是我和老伴一手帶大的,媳婦孕中期的時候,我就去兒子家伺候了,那時候開銷都是我們承擔,為了照顧媳婦的口味,是廚師出身的老伴,都絞盡了腦汁,不說每天吃的不重樣,起碼餐餐營養均衡。
媳婦月子期間,但凡她說想吃什麼,就算大半夜,我都二話不說,從被窩裡爬起來給她做,不求她將來如何回報我,起碼我當一回婆婆,問心無愧。
在我周到的照顧下,媳婦產後恢復得很好,甚至身材比起生產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連左鄰右舍在一起聊天時,都夸媳婦有福,攤上我這樣的婆婆。

遺憾的是,同為媳婦,我女兒就沒這麼好命,從懷孕到坐月子,簡直是一塌糊塗,為此落下不少毛病。
女兒脾氣倔,什麼事都藏在心裡,加上嫁到外省,怕我們擔心,就一直報喜不報憂,這都是後來才斷斷續續知道的。
也怪我們做父母的粗心大意,每次想到愧對女兒,心裡就發酸。
我和老伴同年退休,之後就一起到兒子家幫忙帶孫子,這一住就是16年,從蹣跚學步的2歲小娃娃,帶到了高中畢業,看著孫子成了大學生,也算是對先走一步的老伴有個交代。
孫子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我高興地失了眠,想著自打娘胎里就對他悉心照顧,將來有了出息,我這奶奶也能跟著沾光。
沒想到孫子剛一離開,媳婦就變了嘴臉,雖然之前的相處中也沒少鬧脾氣,但這次完全像變了個人似的。
說我們同住一個屋檐16年,忍了我16年,如今受夠了,看見我就心煩,不想再和我一起生活了,話里話外儘是嫌棄的意思。
我眼裡不揉沙子,聽她這樣講,就像大冬天被潑了一身涼水,從頭寒到腳。

我承認,婆媳之間相處,難免有不周到的地方,但我在兒子家忙前忙後了16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偏偏等到用不著我的時候才說這話,這不明擺著過河拆橋嗎?
我當下給兒子遞了眼神,讓他出來說幾句公道話,沒想到兒子支吾了半天,愣是說不到關鍵,我知道,他不是真的嘴笨,而是怕老婆。
果不其然,在媳婦的厲聲呵斥下,兒子改了口風:「媽,不是我說,您的觀念得改改了,這都什麼年代了,別大事小情都往兒子身上靠,女兒也有義務給父母養老不是嗎,您看我們伺候您16年了,是不是該我們歇歇,輪到姐姐盡孝心了?」
瞧瞧,這就是兒子說的話,我給他帶了16年孩子,每月2萬多退休金都不夠貼補他們,如今反而說伺候我16年,我一激動,心臟病發作住了5天院。
期間我想通了,既然事已至此,與其指望這樣的兒子,不如我搬回老房子自己住。
當我回去拿行李的時候,發現我的東西歪歪扭扭地被堆在門口的過道上,沒想到自己竟淪落到這般田地。

我氣不打一處來,才知道自己有多傻,可如今老伴沒了,誰又能為我撐腰,於是我強打著精神,拎著行李就回了自己家。
好在我有退休金,名下還有兩間房產,不然能不能活下去都難說。
在老房子住了半個月後,女兒跑過來,說剛知道弟弟把我趕出來,哽咽著勸了我一陣,便要把我接回去養老。
我說什麼不同意,哪有一把年紀住女兒家的道理,這不是添亂嗎,我告訴她:「照顧好公婆,過好你們的小家就行,媽這你不用惦記,你倆不忙的時候,回來看看我就行。」
女兒不依,上來那股勁誰都勸不動,給我收拾了一堆行李就往車上搬:「照顧公婆又不耽誤給你養老,來之前我把話都說清了,你親家沒意見,我老公巴不得你過來給做幾頓好吃的呢。」
就這樣,在女兒家一住就是5年,期間得到了親家和女婿的熱情招待,比在兒子家的感覺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這不,看我在這好吃好喝,兒子媳婦卻跑來惺惺作態,還厚著臉皮留下吃飯,外孫女走後,又尷尬地東聊西聊,這才說到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