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湖人專家Bill Plaschke發表專欄文章,標題是《科比還能給詹姆斯上一課,那就是如何退役》,以下是Plaschke的觀點——


這則消息看似尋常,其影響卻可能極為深遠。上月末,勒布朗-詹姆斯執行了他下賽季在湖人隊價值5260萬美元的球員選項。這是一筆意料之中的交易,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當然會接受這份有保障的薪水,這比聯盟中除布魯克林籃網隊外任何球隊能給他的都要多。
他當然會留在洛杉磯,這裡有坐在替補席上的兒子布朗尼,有他位於山頂的家,還有他眾多運營良好的企業。
當然,當然,當然……但是……等等,這裡有個問題。
自從詹姆斯七年前來到這裡,這是第一次,他的合同沒有附帶第二年、第三年乃至第四年的條款。
湖人隊沒有給他提供續約合同,他們拒絕保證在明年春天之後他還能留在隊中。
因此,在他的湖人職業生涯中——實際上,在他長達23年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這是詹姆斯第一次在一份即將到期的合同下征戰賽季。
用NBA的行話來說,這意味著兩個詞:交易誘餌。
只不過詹姆斯擁有交易否決權,而且難以想像他會同意加盟另一支需要掏空陣容才能匹配他薪水的球隊。
所以,這位精明、難以捉摸又靈活多變的勒布朗-詹姆斯,第一次陷入了困境。
他被困在一支顯然在迎合另一位超級巨星盧卡-東契奇需求的球隊里。
他被困在一支或許將他的合同視為負擔而非資產的球隊里。
他被困在一支或許想擺脫他卻又無法做到的球隊里。
他被困在一支他曾說過想在這裡結束職業生涯的球隊里,但在這裡的結局最終可能不由他自己掌控。
或許,想想2015年11月29日,他就能解脫了。

那一天,科比-布萊恩特在他第20個賽季進行了一個月時,正式宣布了自己的退役決定。
你還記得嗎?在那之後,上演了體育史上最令人驚喜愉悅的長達一個賽季的告別之旅。
「我以為所有人都討厭我,」科比當時說,「但這真的很棒,夥計。」
討厭他?全美國都愛著他,在全國的每一個NBA球館裡都向他表達著愛意,從東海岸到西海岸,人們一次次起立鼓掌,見證他走向那場令人驚嘆的60分職業生涯謝幕戰。
當時的湖人隊整體表現糟糕,飽受傷病困擾的科比狀態也大多不佳,但那些夜晚卻充滿了魔力,這位面無表情的「反派」向全國展現了自己,贏得了他從未想過的尊重與欽佩。在退役前看到這一切,對他而言意義重大。而在他離世前看到這一切,意義就更加非凡了。
在那次告別之旅結束時,我曾寫道:「……這最後的篇章,以科比特有的方式,在美國體育史上獨樹一幟。向一個他從未信任過的世界敞開心扉,在多年的冷酷強硬之後變得平易近人、惹人喜愛,科比用最後的五個月改寫了人們對他人生和職業生涯的看法,抹去了『反派』的陰暗,煥發出『英雄』的光彩。」

賽季開始前,科比曾說過他絕不會進行告別之旅,他不想像紐約洋基隊的德里克-基特那樣,在漫長的退役之路上接受球迷的讚美。
「我們是完全不同的人,我做不到那樣,」他說。
然而,和現在的詹姆斯一樣,當時的科比也背負著一份即將到期的合同,他最終想做的事,或許詹姆斯也可以考慮——給球隊一個提前重建的機會,同時掌控自己的故事走向。
在科比的決定可能被泄露之前,他親自在一封致籃球的公開信中宣布了這一消息,這封信感人至深,還被改編成了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他甚至特意準備了這封信的副本,裝在燙金信封里,放在當晚在當時的斯台普斯中心觀看湖人隊對陣溜馬隊比賽的每位球迷的座位上。

這可不僅僅是一件T恤那麼簡單,對吧?這一舉動優雅、得體、完美,就像那次告別之旅一樣。起初我還批評這是自私的行為,但後來我幡然醒悟,科比是對的,這真的非常棒。
「很有趣,我一直很享受這個過程,」科比說,「能夠穿梭於各個城市,向所有球迷說聲謝謝,同時也感受到他們的愛意,這真的很棒。」

勒布朗,你聽到了嗎?
這並非呼籲詹姆斯退役,而是呼籲他開始思考退役會以何種方式到來,以及如果在湖人隊退役,這支體面的球隊會如何完美地操辦這一切。
誠然,詹姆斯和科比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儘管詹姆斯已經40歲,布萊恩特當時37歲,但詹姆斯仍然是聯盟中最優秀的球員之一,而從數據上看,科比當時已是聯盟效率最不好的球員之一。而且,詹姆斯身體依然強壯,科比則從未從跟腱撕裂的傷勢中完全恢復,身體飽受摧殘。
詹姆斯的油箱裡可能還有更多燃料,而科比當時顯然已經力不從心。
但詹姆斯自己也表示,他的職業生涯最多可能還剩兩年。而且每一個賽季,傷病對他的影響都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嚴重。
如今,湖人隊換了新老闆,與詹姆斯沒有任何關聯,而且現任管理層已經把這支球隊交給了東契奇,詹姆斯在湖人隊的未來並不明朗。

他曾放出風聲說想回到克利夫蘭,或許本賽季結束後,他會希望回到自己職業生涯開始的地方。
但如果他甚至在考慮今年之後就退役——這是第一次成為一個合理的選擇——他不應該等到一支平庸的湖人隊在季後賽首輪出局後,才黯然離場。
沒有哪支球隊能像湖人隊那樣舉辦退役巡演,也沒有人能像科比-布萊恩特那樣完成一次退役巡演。
顯然已步入職業生涯暮年的勒布朗-詹姆斯,或許可以從這兩者身上學到些什麼。